千里光



【中文名】: 千里光(《本草图经》)
【类 别】: 全草类
【英文名】: Climbing Groundsel Herb
【异名】千里及(《本草拾遗》),千里急、黄花演(《本草图经》),眼明草(《履?f岩本草》),九里光(《滇南本草》),金钗草(《医便》),九里明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黄花草(《纲目拾遗》),九岭光(《草木便方》),一扫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九龙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千里明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百花草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九龙明(《四川武隆药植图志》),黄花母、七里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黄花枝草、粗糠花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野菊花、天青红、白苏杆(《湖南药物志》),箭草、青龙梗、木莲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软藤黄花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千里光
多年生草本。茎木质细长,高约2~5米,曲折呈攀援状,上部多分枝,有脱落性的毛。叶互生;椭圆状三角形,或卵状披针形,长7~10厘米,宽3.5~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戟形至截形,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的齿牙,或呈微波状,或近于全缘,有时基部稍有深裂,两面均有细软毛。头状花序顶生,排列成伞房花序状,头状花序径约1厘米;总苞圆筒形,苞片10~12片,披针形或狭椭圆形,?~6毫米,宽2毫米,先端尖,无毛或少有细毛;周围舌状花黄色,雌性,约8朵,长约9毫米,宽约2毫米,先端3齿裂;中央管状花,黄色,两性,长约6.5毫米,先端5裂。瘦果圆筒形,长约3毫米,有细毛;冠毛长约7毫米,白色。花期10月到翌年3月。果期2~5月。
生于路旁及旷野间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,扎成小把或切段,晒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全草长60~100厘米,或切成2~3厘米长的小段。茎圆柱状,表面棕黄色;质坚硬,断面髓部发达,白色。叶多皱缩,破碎,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基部戟形或截形,边缘有不规则缺刻,暗绿色或灰棕色,质脆。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。
产江苏、浙江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【化学成份】: 毛莨黄素(flavoxanthin)、菊黄素(chrysanthema xanthin)、黄酮、鞣质、生物碱等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苦,平,小毒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味苦甘,寒,无毒。"
⑧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涩苦,性平,微寒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,解毒,杀虫,明目。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,风火赤眼,目翳,伤寒,菌痢,大叶肺炎,扁桃体炎,肠炎,黄疸,流行性感冒,毒血症,败血症,痈肿疖毒,干湿癣疮,丹毒,湿疹,烫伤,滴虫性阴道炎。用于风热感冒、目赤肿痛、泄泻痢疾、皮肤湿疹疮疖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疫气,结黄,疟瘴,盅毒,煮服之吐下,亦捣敷疮、虫蛇犬等咬伤处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与甘草煮作饮服,退热明目。""花、叶:治眼有效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洗疥癞癣疮,去皮肤风热。"
④《纲目》:"同小青煎服,治赤痢腹痛。"
⑤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疳疔,消热毒。治小儿胎毒,黄脓白泡,敷毒疮,捣汁和猪胆熬膏,擦腐烂患疮,生肌去腐。"
⑥《百草镜》:"治目不清,去红丝白障,迎风流泪。"
⑦王安卿《采药志》:"治时疫,赤鼻,聘耳,火眼,诸疮疖肿毒破烂及鹅掌风。合千里光膏,点亦眼,贴杨梅疮。"
⑧《纲目拾遗》:"明目去星障。煎汤浴疮疡。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。治蛇伤。"
⑨《四川中药志》:"杀虫止痒。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(外冼)。"
⑩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咽喉肿痛。"
⑾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。治风热感冒,急性风湿关节痛,无名肿毒,痔疮,肾囊风,湿疹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两)。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或熬膏涂。
【宜忌】《饮片新参》:"中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