狼尾草
狼尾草
(《本草拾遗》)
【异名】稂(《诗经》),童粱(《毛诗传》),孟、狼尾(《尔雅》),董?v(《说文》),宿田翁、守田(陆玑《诗疏》),狼茅(《本草拾遗》),小芒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狗尾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者鼠根、狗仔尾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大狗尾草、黑狗尾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狼尾草
多年生草本。须根较粗而硬。秆丛生,直立,高30~100厘米,花序以下常密生柔毛。叶精光滑,扁压,具脊;叶舌短小;叶片线形,长15~50厘米,宽2~6毫米,顶端长渐尖,通常内卷。穗状圆锥花序,长5~20厘米,主轴硬,密生柔毛;总梗长2~3毫米,密生柔毛;刚毛长1~2.5厘米,具向上微小糙刺,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,小穗通常单生,长6~8毫米;第1颖微小,卵形,脉不明显;第2颖具3~5脉,长为小穗的1/2~2/3;第1外稃草质,具7~11脉,与小穗等长,边缘常包卷谷粒;谷粒软骨质,披针形,与小穗等长;花药顶端无毛。颗果扁平长圆形,长约3.5毫米。花、果期秋、冬季。
多生长田岸、道旁或山坡。广布我国南北各地。
本植物的根及根茎(狼尾草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。
【功用主治】《湖南药物志》:"明目,散血。治眼目痛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