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地黄
干地黄
(《本经》)
【别名】地髓(《本经》),原生地(《本草正义》),干生地(《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地黄,又名:?S(《尔雅》),芑(《别录》),牛奶子(《本草衍义》),婆婆奶(《救荒本草》),狗奶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山烟、山白菜、酒壶花,甜酒棵、蜜罐棵。
多年生草本,高10~40厘米,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。根茎肥厚、肉质。呈块状、圆柱形或纺锤形。茎直立,单一或由基部分生数枝。根生叶丛生;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3~10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钝,基部渐狭,下延成长叶柄,边缘有不整齐钝齿,叶面多皱;茎生叶较根生叶为小。花多毛,于茎上部排列成总状花序;花萼钟形,长约1.5厘米,先端5裂,裂片三角形,略不整齐;花冠宽阔,筒状,稍弯曲,长3~4厘米,紫红色或淡紫红色,有时呈淡黄色,先端5浅裂,略呈2唇状,裂片先端近于截形;雄蕊4,2强,着生冠管的近基部处;子房上位,卵形,2室,花柱单一,柱头膨大。蒴果卵形或卵圆形,先端尖,上有宿存花柱,外有宿存花萼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~5月。果期5~6月。
主要为栽培,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。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湖南、湖?、四川等地均有分布??
河南栽培者,称怀庆地黄,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;根茎较肥大,呈块状、圆柱形或纺锤形;花不密集于茎顶,成稀疏的总状花序。
本植物的新鲜根茎(鲜地黄)、蒸熟的根茎(熟地黄)、叶(地黄叶)、花(地黄花)、种子(地黄实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采集】10~11月间采挖根茎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泥土,即为鲜地黄。干地黄(不用水洗)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,须经常翻动,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,全身柔软,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。亦可用晒干法。
【药材】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,长6~12厘米,直径3~6厘米。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,全体皱缩不平,具不规则的横曲纹。细小的多为长条状,稍扁而扭曲。质柔软,干后则坚实,体重。不易折断,断面子坦,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,显油润,具粘性。气微香,味微甜。以肥大、体重、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。
主产河南、浙江。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等地亦产。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。
【炮制】干地黄:用水稍泡,洗净泥砂杂质,捞出焖润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生地黄炭:取洗净的干地黄,置煅锅内装八成满,上面覆盖一锅,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,上压重物,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,挡住火门,待凉后,取出;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。
《纲目》:"《本经》所谓干地黄者,即生地之干者也,其法取地黄一百斤,择肥者六十斤,洗净,晒令微皱,以拣下者洗净,木臼中捣绞汁尽,投酒更捣,取汁拌前地黄,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。"
【性味】甘苦,凉。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苦,无毒。"
【归经】入心、肝、肾经。
①李杲:"入手、足少阴,手、足厥阴。"
②《汤液本草》:"入手太阳、少阴经。"
③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滋阴,养血。治阴虚发热,消渴,吐血,衄血,血崩,月经不调,胎动不安,阴伤便秘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。生者尤良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男子五劳七伤,女子伤中,胞漏下血,破恶血,溺血,利大小肠,去胃中宿食,补五脏,内伤不足,通血脉,益气力,利耳目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补虚损,温中下气,通血脉,治产后腹痛,主吐血不止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惊悸劳劣,心肺损,吐血,鼻衄,妇人崩中血晕,助筋骨。"
⑤王好古:"主心病,掌中热痛,痹气痿蹙,嗜卧,足下热而痛。"
⑥《本草从新》:"治血虚发热,常觉饥馁,倦怠嗜卧,胸膈痞闷;调经安胎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,大剂1~2两;熬膏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【宜忌】脾虚泄泻、胃虚食少、胸膈多痰者慎服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勿令犯铜铁器,令人肾消并白髭发,损荣卫也。"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"得麦门冬、清酒良。恶贝母。畏芜荑。"
③《品汇精要》:"忌萝卜、葱白、韭白、薤白。"
④《医学入门》:"中寒有痞、易泄者禁。"
【选方】①治消渴:黄芪、茯神、栝楼根、甘草、麦门冬各三两,干地黄五两。上六味,细切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分三服,日进一剂,服十剂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阳明温病,无土焦证,数日不大便,其人阴素虚,不可用承气者:元参一两,麦冬八钱(连心),细生地八钱。水八杯,煎取三杯,口干则与饮令尽,不便,再作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增液汤)
③治虚劳吐血不止:生干地黄一两,黄芩一两,白芍药一两,阿胶二两(捣碎,炒令黄燥),当归一两,伏龙肝二两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每服不计时候,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地黄散)
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:干地黄、龙脑薄荷(即水苏)等分。为末,冷水调下。(《孙兆方》)
⑤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,少腹满痛:生干地黄(焙)、当归(焙,切)、芎?(去芦头)各二两,阿胶(炙令燥)、艾叶各半两。上五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空心服之,晚后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黄汤)
⑥治冲任气虚,经血虚损,月水不断,绵绵不止:生干地黄(焙)二两,黄芩(去黑心)、当归(切,焙)、柏叶各一分半,艾叶半分。上五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蛊,煎至七分,去滓,入蒲黄一钱匕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黄汤)
⑦治血瘕:生干地黄一两,乌贼骨二两。上为末,空心温酒调下七服。(《普济方》地黄散)
⑧治中风四肢拘挛:干地黄、甘草,麻黄各一两。细切,用酒三升,水七升,煎至四升,去渣,分作八服,不拘时,日进二服。(《证治准绳》地黄汤)
⑨治诸疮不合,生肌:生干地黄三合,白芨、白敛、甘草(生锉)各半两,白芷三分,猪脂半斤(炼)。上六味除脂外,捣罗为末,入脂内熬成膏,侯冷,日三、四上涂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黄膏)
【临床应用】①治疗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
取干地黄3两切碎,加水600~800毫升,煮沸约1小时,滤出药液约300毫升,为1日量,1次或2次服完。儿童用成人量的l/3~1/2。除个别病例连日服药外,均采取间隙服药法,即6天内连续服药3天;经1个月后,每隔7~10天连续服药3天。试治风湿性关节炎12例,11例于服药后半天至3天,1例于服药后6天,关节疼痛减轻,关节肿胀开始消退,继而关节机能开始恢复,结节红斑消退,体温渐降。经12~50天治疗后,9例治愈,3例显著进步。血沉恢复一般在症状消失之后。治愈病例经3~6个月的观察,复发1例,再以地黄治疗仍有效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,治疗后显著进步9例,进步1例,无明显疗效1例。多数于1~5月内关节疼痛减轻,关节肿胀开始消退,肢体活动障碍好转;少数病例关节肿胀消退虽迅速,但疼痛减轻较迟缓。有效病例中随访亦有少数复发。副作用:少数有轻度腹泻和腹痛、恶心、头晕、疲乏、心悸,均系一过性,数日内自行消失,继续服药亦未再发生。据观察,地黄具有抗炎作用,并对某些变态反应性疾患如皮肤疾患和支气管哮喘有效,能改善一般情况;少数病例服药后发生轻微水肿,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相似之处。地黄的作用可在停药后维持相当长的时间,治疗有效病例每次停药无1例有明显反跃现象;服药间隔期延长后,疗效不但不减退,病情却可进一步改善,甚至有在停药后症状继续减轻者。此外,生地黄在治疗第1~2月内收效较为迅速而明显,以后继续用药,疗效似有递减的趋势,但停药1~2个月后,再行用药又可出现明显效果。
②治疗湿疹、荨麻疹、神经性皮炎计し舨?
取生地3两切碎,加水lOOO毫升煎煮1小时,过滤约得300毫升,1次或2次服完。儿童为成人量的1/3~1/6。采取间隙服药法,即每次连续服药3日,共服4次,第1次服药后休药3日,第2次休药7日,第3次休药14日,总计36天(12个服药日)为一疗程。满一疗程后停药1个月可开始第2疗程。治疗37例(1例加用抗菌素),结果28例痊愈,显著进步3例,进步5例,无效1例。其中以对湿疹的疗效较明显,25例中22例治愈,3例显著进步,显效时间最快1天,最慢6天,疗程最短5天,最长20天,多数患者于6~16天内治愈。副作用轻微,个别于服药后第2天有轻度腹泻,2日后自愈,未见其他反应。
③治疗传染性肝炎
配合甘草制成注射液,每支含原药生地4钱、生甘草2钱的有效成分。每日肌注1次,每次2支,10天为一疗程。共观察50例,其中急性无黄疸型30例,迁延型15例,慢性肝炎5例。经治10天,显效(主要症状消失,肝脾肿大恢复正常或稳定不变,谷丙转氨酶、黄疸指数恢复正常)41例,好转(主要症状及体征好转,肝功能接近正常)7例,无效2例。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。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。此外,用生地4钱、甘草2钱水煎服,每日1剂,14日为一疗程,一般不超过二个疗程。治疗10例均有一定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