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柏枝



地柏枝
(《草木便方》)
【异名】地柏(《本草图经》),油面风、铺地金牛、百叶草、烂皮蛇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岩柏草、石柏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岩柏枝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,孔雀毛、土黄连、石金花(《江西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江南卷柏
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10~20厘米。下部茎不分枝。其上叶疏生,贴伏,钻状卵圆形,具短芒;上部枝着生的叶较密,羽状分枝,全形呈卵状三角形,长5~12厘米;叶小,排列成4行,两行侧叶的叶片两侧不对称,急尖,长约2.5毫米,宽约1.7毫米,叶平滑,上半部的叶半卵圆形。基部圆,边缘白色;下半部的叶半矩圆状披针形,边缘有疏齿,基部心脏形;两行中叶的叶片卵圆状椭圆形,渐尖,有芒,中脉明显,边缘白色。孢子囊穗单生于枝顶,4棱,长3~6毫米;孢子叶圆形至卵状钻形,渐尖,龙骨状,微有毛,上着生孢子囊,内含孢子。
生长于山涧、林荫、土墙边等阴湿处石上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至陕西等地.
【采集】全年均可采收。
【化学成分】全草可能含酚性物质,并初步认为主要含二种醛类衍生物,一种熔点为197~198℃,另一种熔点为204~207℃。
【药理作用】提取(可能为醛类成分)在体外及整体动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,可延迟纤维蛋白的溶解,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总数,白细胞敷亦有升高。毒性很低,对小鼠静脉注射人用量的125倍,观察3天,活动无异常。
【性味】甘辛,平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辛,平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微辛,性平,无毒。"
③《江西草药》:"味甘,性平。"
【功用主治】止血,清热,利湿。治吐血,痔血,便血,血崩,创伤出血,黄疸,淋病,小儿惊风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脏毒下血,与黄耆等分末之,米饮服二钱。"
②《草木便方》:"止血,通经脉,镇心除烦,安五脏。治下血,崩淋,刀斧损伤出血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痔疮出血,解热毒,并治咳嗽,汤火伤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清热解毒。治吐血。"
⑤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治小儿风热。"
⑥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利湿,滋阴降火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选方】①治吐血:地柏枝、侧柏叶、棕树根、茜草根、苦蒿头、白茅根。水煎服。
②治汤火烫伤:地柏枝,研细,调麻油搽。
③治刀斧伤出血:地柏枝研末敷,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黄疸:岩柏草、马兰、鸡眼草。水煎